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2024-05-18 14:28

1. 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一)外部正效应。某种产品收益的外部化导致这种产品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私人企业的供给不足,从而带来福利损失。(二)外部负效应。当存在成本外部化现象时,情况正好相反,厂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将会造成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大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这也会导致福利的损失。(三)公共资源问题。以公共湖泊中捕鱼为例,渔船的增加一般会使这个湖泊鱼的总产量增加,但不可能是成比例的增加。每艘渔船的平均捕鱼量会随着渔船数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增加渔船的边际社会收益会低于每艘船的平均收益

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2. 在市场失灵中什么是正外部效应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河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3. 在市场失灵中,什么是正外部效应?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负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有益的影响被称为正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在市场失灵中,什么是正外部效应?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4. 解释为什么在有外部性市场结果是无效率的

1、需求曲线反映买者的评价,而供给曲线反映卖者的成本。均衡数量,即市场量,使买者总价值最大化。因此,没有外部性时,市场均衡是有效率的。  2、注意到,作为消费者或者生产者,都生活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地受经济中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影响。  3、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外部性。存在外部性的情况,通俗地将,就是一项活动会产生活动主体所不能享受的好处但所有成本还是要该主体自己承担,或是可以自己享受好处而让所有人承担成本。因此会对对个体行为产生“负面的激励”。  4、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信号(例如价格)不能产生充分的激励作用,因为理性人假设下,没有人会有动机去做自己承担所有成本但所有人(或其他人)受益的事情。因此,外部性使市场在决定资源配置时不能达到社会最优。当外部性同时影响许多人的时候,市场失灵是很难通过市场或个人之间的协调加以解决的;  5、生产或消费的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量大于社会希望的量。生产或消费的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量小于社会希望的量  6、因此,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无效率,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此时,政府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下恢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7、举例来说,环境质量。假如你是一个厂商,你知道控制废气的排放,对全社会来说是最优的,但环境质量的提升,其成本要由你来承担(因为你可能要为此投很大一笔钱在污染净化、技术革新等方面),你会觉得不公平吧?如果其他地方厂商都不控制污染,你自己花了很多钱来控制,你的成本就会上升,导致你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环境质量改善了,得到好处的却是所有人,你会有动力去投资于环保吗?这就是因为环境质量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此靠市场是无法有效对其进行资源配置的。此时,就必须通过政府立法强制或补贴,或进行污染排放权交易等制度设计,来将外部性消除,从而使得市场机制的信号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这样说,明白了么?

5. 在市场失灵中,什么是正外部效应?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在市场失灵中,负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他主体造成的损害,而有益的影响被称为正外部效益。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成本,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代价。外部性的特征有包括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具有伴随性;外部性必然损害或者增进了他人的福利;外部性的存在具有“强制性”;外部性无法完全消除。治理外部性的措施包括税收与补贴;通过合并,使外部性“内部化”;明晰产权。外部效应的存在使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最终导致价格失真的结果,致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无法达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佳状态。外部效应按不同对象分类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按承受者不同,可分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对生产的外部效应;按发起者不同,分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按结果不同,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因为外部效应天生就具有相互的特征,所以根据外部效应的结果分类可以把它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在市场失灵中,什么是正外部效应?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6. 在市场失灵中什么是正外部效应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负外部效应: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正外部效应: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7. 为什么反转效应是是市场无效率的证据

De Bond与Thaler(1985,1987)对1926年~1982年期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进行研究发现,过去5年中表现最好的35只股票(赢家组合)和表现最差的35只股票(输家组合)的收益, 在随后的3年中发生了反转, “输家组合” 的平均累计收益比“赢家组合“高出25%。而Conradand Kaul(1988)与Lo and Mackinlay(1988)的研究则发现,股票的周收益存在正序列相关,但相关系数都相当小, 并没有清晰地表明有交易机会存在。
随后的研究中,Jegadeesh(1990)与Lehmann(1990)都证明,在期限为一个月或一个月以下的投资中也存在反转效应。Chopra、Lakonishok与Ritter(1992)则证实了De Bond与Thaler(1985,1987)的发现。但Jegadeesh与Titman(1993) 的研究则发现,在3~l2个月期间内股票的收益表现为正序列相关, 即惯性效应,如果以6个月为期考察股票收益,“赢家组合” 比“输家组合”的平均收益高约9%。Chan et a1.(1996)将Jegadeesh与Titman(1993) 的研究样本扩大后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Rouwenhorst(1997) 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其它发达国家市场以及一些新兴股票市场也存在惯性效应。Moskowitz与Grinblatt(1999)研究了按行业分类投资组合的惯性效应,发现在美国股票市场上,行业组合有显著的惯性效应,且超常收益比个股组合更大。对于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的成因及理论解释仍在争论之中:
(1)行为金融学派的学者,如De Bond与Thaler(1985,1987),Haugen et a1.(1990),Lakonishok、Shleifer与Vishney(1995)等主要从人类行为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是市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结果,并认为这是市场无效的证据 Daniel,Hirshleifer与Subrahmanyam(1998),Hong与Stein(1999)等承认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但认为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加以解释。
(2)有效市场假说的创始人Fama(1997)则坚持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只是理性市场中的“偶然(chance)”,是与理性市场共存的。
(3)其他学者,如Jegadeesh与Titman(1993)提出了“动量(momentum)“理论对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进行了解释。而Ball、Kothari与Shanken(1995)认为反转效应也许是一种幻象,在他们的研究中反转效应集中出现于低价股,对于这类股票,流动效应可以解释其高收益。
对于中国股市是否存在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国内学者也存有争议。朱少醒(2O00)研究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不存在反转效应。王永宏、赵学军(2001年) 以一个月为最小排序期,发现中国股市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但惯性效应并不明显。冯玉明(2001年)对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股市并不存在惯性效应,相反却存在种“轮涨效应”或“补涨效应”。周琳杰(2002年)研究认为中国股市存在惯性效应。陈乔、汪驶(2003年) 发现基于行业组合的惯性策略表现出显著的超额收益。李诗林、李扬(2003年)研究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

为什么反转效应是是市场无效率的证据

8. 外部效应(外部性)对市场效率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说它是市场失灵的一种主要表现?

  外部影响也称外部效应,外部性或溢出效应,指单个家庭和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造成的外部影响。
  这种外部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注意,不一定就是坏的。)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将其分为外部经济(对其他家庭和厂商带无偿地到来了好处)和外部不经济(相反)。在存在外部经济时,这项经济活动的个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个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而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这项经济活动的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为什么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呢,我现在还不能回答你。。。
  上一个自然段是开玩笑的。。。
  由于存在外部性导致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不一致,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当,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产生了外部经济,则它的产量将可能小于社会的最优产量,而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则它的产量会超过社会的最优产量,因为他对其他家庭和厂商造成了不用补偿的损失,这无疑是它所应当承当的成本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存在外部性时,即使是完全竞争市场也不能保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同时可以使得社会的总体福利趋于最大化。这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有办法解决,鉴于你没问,我也就没答~ 刚吃完晚饭,典型的吃饱了撑到了,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