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格的概念是什么?

2024-05-04 18:23

1. 心理学人格的概念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
“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

扩展资料: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当人格功能发挥正常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懦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心理学人格的概念是什么?

2. 心理学上的人格指的是什么?

你好,人格是一个没有公认定义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人格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多大五十几种。
在对前人定义的总结和分析,再综合各种有关人格的定义,归纳出心理学上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
在这个人格定义中包含五个意思:
一,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
二,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如内外向性、独立性、自信心等。
四,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立性等。
五,人格即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人格。

3. 人格心理学的八种类型


人格心理学的八种类型

4. 心理学十二种人格是什么?

心理学上只有九种人格。
心理学中几种人格是: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艺术型、理智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
1、完美型
追求不断进步,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愤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他们的心胸狭隘,容易激动,还是一个恪守教条的分子。只要别人一犯一点小错误,完美型人格的他们就抓住别人错误不放手,而且会猛烈的攻击。

2、助人型
很喜欢帮人,而且主动,慷慨大方!他们害怕自己不被外人认可,他们就通过帮助别人,然后让别人因为欠他们的而帮助他们,让这些被帮助的人内心感到羞愧。
3、成就型
成就型的人精力充沛,总是动力过人,因为有很强的争胜欲望,喜欢接受挑战,非常的懂得算计。最害怕的就是失败,如果能成功,让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冷血动物。
4、艺术型
自怜、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喜欢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很多时,觉得自己不同,其他人不会明白,又觉得其他人都拥有很多你们没有的东西,所以在现实的社交圈子里很难得到满足。
5、理智型
热爱知识,很冷静,总想跟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段距离。很多时,都会先做旁观者,后才可投入参与。需要充分的私人空间和高度的私隐,否则会觉得很焦虑,不安定!
6、忠诚型
对很多事情皆忧虑,很多时都向坏处打算,所以做人很谨慎。同一原因,由于害怕做错决定,所以当面对抉择的时候,大都显得很犹疑,心大心细。
7、活跃型
乐观、精力充沛、迷人、好动、贪新鲜、五时花六时变……不喜欢被束缚、被控制,很讲即庆,想做就去做。因为内心的恐惧和害怕,他们用享乐来麻痹自己,忽略自己应该去承担的责任。
8、领袖型
豪爽、不拘小节、自视甚高、遇强越强、关心正义、公平。你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前进。由于不愿被人控制,且具有一定的支配力。动力较强,有时会予人侵略之感,有争胜及控制的欲望。
9、和平型
追求和平,善解人意,随和。却不是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会显得优柔寡断。相对地说,主见会比较少,宁愿配合其他人的安排,做一个很好的支持者。

5. 心理学的人格的特性分类是哪几种?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
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内,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视觉、听觉、触摸觉、运动觉、嗅味觉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和规律,个体的社会动机与态度的形成,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形成与影响等方面的一般规律。社会心理学包括民族心理学、家庭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
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涉及掌握各科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研究智能的发展与智力测查方法,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以及家庭、学校、团体、社会意识形态等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包括德育心理、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智力缺陷与补偿、智力测量与教师心理等分支。

  劳动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需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在各种艺术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于绘画艺术,着重研究光感觉、视色学、视知觉的规律,如光觉与色觉的感受性,视知觉的参照、透视规律。对于音乐艺术,着重研究发音和听觉特性,如发声机制及发声规律,听觉的音高、音强、音色、节奏感和旋律感。对于舞台艺术体现的是完整的人物角色,需研究个性的全面特征、情绪体验和表现、人格结构和行为;探讨各类角色的典型特征并在舞台上再现的规律。艺术心理学还要研究艺术家独特的心理素质,如形象思维能力、情绪情感体验特征等。人的艺术特长属于特殊才能,不是人人所具备的。因此,对艺术工作者的心理特长、个性差异的鉴别及测量方法的制订,是重要的研究方面。

  体育运动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特点。在一般的体育运动中,研究各种体育运动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特点和器官活动的灵敏度与感受性以及受意识支配的能力,研究运动技能和技巧形成的一般规律。在运动竞赛中,研究竞赛条件下应具备的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和人格特点,竞赛中的动机水平、情绪状态对运动技能发生的影响。在运动员选拔方面,心理选拔和测量方法的制订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航空航天心理学

  航空航天心理学研究在空中和宇宙飞行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组织管理心理学

    临床或医学心理学
心理异常可由遗传和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临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症状与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学科,并从中分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面对社会和医疗服务的专门事业。临床心理学既包括严重的心理变态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也包括轻度的单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神经症(如神经性焦虑)或忧郁症,还包括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后者称为心身医学;并从治疗的角度,研究病因,诊断与预防,形成一门新兴的健康心理学。

  对心理异常的研究,不仅对医疗实践有重要作用,而且从异常与正常的比较中,有助于揭示心理的机制。因此,从学科的观点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心理异常的病因、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称为变态心理学。

  司法与犯罪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是研究违法行为以及处理违法行为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它涉及犯罪、侦察、审讯以及改造罪犯等过程中,对犯罪原因、侦讯技术、改造手段的研究。侦察和审讯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也是研究的组成部分。

心理学的人格的特性分类是哪几种?

6. 心理学上说的人格什么定义?

1、层次性定义。强调人格组织的层次性,认为人格是个体具有的一种系统性的心理动力结构。尽管把人格视作一个“系统”,严格意义上说只是对人的行为在大量观察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假设,但假设历来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正如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指出:“没有假设,科学永远也不能前进一步。”
2、毫无疑问,把人格界定为个体的系统性的心理结构,相对于只从某一视角认识人格,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更能接近反映人格的本意。受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启示,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格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3、如认为“人格交互结合的行为系统的动力组织”,“人格是个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整体”,“人格是个体有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表明人格不是某些特质杂乱无章的偶然集合,而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系统。这种人格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步人格结构论被认为最具代表性。
4、但是,弗洛伊德在论证人格形成动力时,过分强调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力量如性本能的冲动,而轻视人的理性的作用,这一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夏军在他的《非理性世界》一书中有针对性地指出:“人格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互契合的主体结构,这种结构在精神上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性。
5、罗列式定义。将人格看作个人所有属性的综合,把人格看成“人的自然”,诸如:需要、欲望、动机、兴趣、气质、能力、个性等等。因而认为人格是一个中性概念,对人格研究应当采取冷静的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人格评价应当不做道德价值判断,而只是描述“是否正常”、“是否健康”,这种人格观念曾一度在西方心理学界达到相当程度的共识。
6、卡尔生就此这样评说:“如此的人格认识虽然能保持客观性,并避免了与伦理学等研究的重复,但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卡尔生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这种人格理论的片面性。活生生的人是必定具有社会属性的,必然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即使是“人的自然”的人格特征一旦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时间相联系,就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就不可能是中性的。 
7、区别性定义。认定人格即个性,是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上的个别差异。“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是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持久的维度的总和。”
8、林德采荷文 1975年曾撰文指出:“人格是特征的一种组织,它存在与自己而区别与他人。”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所有的个体都共同具有一些影响其行为的内在的人格因素。他把这些人格因素称为根源特质。
9、适应性定义。认为人格是人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就是人格。奥尔波特在对前人概念加以比较与归纳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力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奥尔波特的上述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现代心理学中习惯用法的综合。
10、台湾学者杨国枢与奥尔波特有相近的观点。他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这已变动缓慢的组织是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它个体之处。”
11、艾森克也认为:“人格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型。”这种人格观念揭示了人格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12、说到底,人格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总之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性从一个角度阐明了人格的要义。
任何人格都具有理性的一面,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一般情况下,在人和人格中,理性占有主导地位。”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也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塔强调“道德良心系统”的作用,认为兴趣、信念、信仰、理想、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是重要的人格动力要素。

7. 心理学上说的人格什么定义?

西方学者注重从心理学的视角认识和研究人格。但是,西方人格研究并非始于心理学,
在心理学涉及人格研究之前,伦理学、哲学、神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已关注人
格问题。20世纪 30年代,西方心理学开始广泛研究人格,并迅速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的一个
分支─—人格心理学。此外,心理学的其它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也对人格做出各种富有特色的论述。 
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了他那本开创了现代
人格心理学先河的著作《人格:一种心理学解释》。在这本书中,奥尔波特回顾了历史上各
学科对人格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人格的近 50个概念,充分展示了人格认识和研究上的复杂
性。
尽管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诠释,但综合起来,主要
有下述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层次性定义。强调人格组织的层次性,认为人格是个体具有的一种系统性的心理
动力结构。尽管把人格视作一个“系统”,严格意义上说只是对人的行为在大量观察基础上
做出的一种假设,但假设历来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正如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指出:“没有
假设,科学永远也不能前进一步。”毫无疑问,把人格界定为个体的系统性的心理结构,相
对于只从某一视角认识人格,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更能接近反映人格的本意。受贝塔朗菲
系统论的启示,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格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如认为“人格交互结合的行为系统的动力组织”,“人格是个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整体”,“人
格是个体有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诸如此类的观点都表明
人格不是某些特质杂乱无章的偶然集合,而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系统。这种人格理论中,弗
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步人格结构论被认为最具代表性。但是,弗洛伊德在
论证人格形成动力时,过分强调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力量如性本能的冲动,而轻视人的理性的
作用,这一点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夏军在他的《非理性世界》一书中有针对性地指出:“人
格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互契合的主体结构,这种结构在精神上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双
重性。 
(2)罗列式定义。将人格看作个人所有属性的综合,把人格看成“人的自然”,诸如:
需要、欲望、动机、兴趣、气质、能力、个性等等。因而认为人格是一个中性概念,对人格
研究应当采取冷静的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人格评价应当不做道德价值判断,而只是描
述“是否正常”、“是否健康”,这种人格观念曾一度在西方心理学界达到相当程度的共识。
卡尔生就此这样评说:“如此的人格认识虽然能保持客观性,并避免了与伦理学等研究的重
复,但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卡尔生的这句话明确指出了这种人格理论的片面性。活生生
的人是必定具有社会属性的,必然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即使是“人的自然”的
人格特征一旦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时间相联系,就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就不可能是中性的。 
(3)区别性定义。认定人格即个性,是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上的个别差异。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
是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持久的维度的总和。”林德采荷文 1975年曾撰文指出:
“人格是特征的一种组织,它存在与自己而区别与他人。”英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所有
的个体都共同具有一些影响其行为的内在的人格因素。他把这些人格因素称为根源特质。卡
特尔进一步归纳出人格所包含的根源特质有 16种(A乐群性、B 聪慧性、C 稳定性、E 特
强性、F 乐观性、G 有恒性、H 敢为性、I 敏感性、L 怀疑性、M 幻想性、N 世故性、O 忧
虑性、Q1 实验性、Q2 独立性、Q3 自律性、Q4 紧张性),并且指出这 16种特质在不同的个
体身上具有不同的程度,只要测出一个人 16种根源特质各自存在的程度,就可推断其人格
特征(或人格状态)。为此,他编制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并被广泛采用的 16种人格因素
量表─—F16量表,表中对个体人格特质做低分描述和高分描述。卡特尔的人格理论和对人
格的测定技术在西方心理学人格研究中独树一帜,对我国的人格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20世纪 50年代至 60年代期间,中国心理学界把“personality”这个词更多地译作“个
性”,而不翻译为“人格”,正是体现了卡特尔式的人格观念。但严格地说,人格与个性是不
能等用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个性只强调个体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性,而人格是一个更为复杂
的结构,既包含个体的独特性,也包含个体与他人相一致的共同性,因此人格是个性与共性
相统一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 
(4)适应性定义。认为人格是人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
成的独特适应方式就是人格。奥尔波特在对前人概念加以比较与归纳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
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心理、物力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
独特性。”奥尔波特的上述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现代心理学中习惯用法的综合。台湾学
者杨国枢与奥尔波特有相近的观点。他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
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这已变动缓慢的组织是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
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它个体之处。”艾森克
也认为:“人格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
人适应环境的独特型。”这种人格观念揭示了人格与客观环境的关系。说到底,人格是人的
本质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特定
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条件,总之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对环境独特
的适应性从一个角度阐明了人格的要义。 
(5)整合式定义。强调人格的组织性和整合性,认为人格是“人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台湾学者温世颂就把人格定义为“个人的行为特征”。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
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亦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使具有动力已执行和连续性的持久
的自我,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与人特色的身心组织。”米歇尔则更具体地指出:“人
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
定的差异。”拉扎鲁斯、吴伟士等心理学家对人格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因为人的行为方式总
是外显的和被人琢磨与评价的,所以这种观点把人格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模糊变为清晰,
而且实际上认可了人格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任何人格都具有理性的一面,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一般情况下,在人和人格中,理
性占有主导地位。”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也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塔强调“道德良心
系统”的作用,认为兴趣、信念、信仰、理想、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价值观)是重要的人
格动力要素。

心理学上说的人格什么定义?

8. 人格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书上没找到 
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为至善而奋斗,也可变成为自尊而奋斗,从而成为对自卑感的一种补偿。(网上找的) 
初版于1920年作者在书中否定性欲冲动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决定作用,批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性本能观,提出自己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整个范围应该反映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温斯坦自我教育模式:属于哪部分的,我没找到这个自我教育模式。 
温斯坦于1983年提出了一套自我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一套系统的课程计划来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掌握有关认识自我与决策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发展他们自我的独特性,增强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意识。(网上找的) 


心理测量运动:我书上没找到太具体的,只有写“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的使优生学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我的笔记上记的“从理论性和定性的探索走向了实验化和定量的研究。” 

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罗夏墨迹测验: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在1921年设计的,共包括十张墨迹卡片。施测时依次按顺序给被试呈现,让被试逐一进行自由联想,请他们回答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询问被试某些问题,了解图中哪些内容引起被试的反应。(我综合的) 
是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与1921年编制的,时非常由代表性,并在当今世界上广为使用的投射测验。主要是通过观察被试对一些标准化的墨迹图形的自由反应,评估被试所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郑日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认的价值于尊严,研究认的发展自身的潜能。它反对贬低人性,把人性于社会文化对立起来的弗洛伊德主义,也反对在实验室里用心理变量来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的行为主义,从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孟昭兰)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50年代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论,认为它们都把认的心理现象异化,而没有揭示认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实质。为此,该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室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奕乾 何存道) 

认知心理学:不能算是一个思想流派,只能算是一股融合多元而有共识的复古思潮。此复古思潮的共识是:心理学必先研究了解人对其周围世界如何认识,始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而认知则指感觉、注意、知觉、意识、学习、记忆、理解、思维等内在高级心理历程。(《心理学史》) 

特质理论:来源于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此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性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奕乾 何存道) 
认为性格特质是所有的人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个性心理学》) 

主体统觉测验:简称TAT,是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与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相似。测验时,每次给被试一张图片,让他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依此把被试自己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何欲望穿插在故事种,进而把这些内在的东西投射出来。(《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是投射测验中与罗夏墨迹测验齐名的人格测验,由莫瑞与摩根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编制的,主要任务时让被试根据所呈现图片自由联想编造故事。(《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郑日昌) 

16PF:卡特尔16人格因素测验时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编制的。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确定16种个性根源特质,依此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根据16种根源特质高分者特征何低分者特征全面评价被试的个性。(我综合的) 

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和麦克金里所编制的,该量表内容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类题目,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我尽力了,好久没有看书了,这次全补回来了。还有什么问题,尽管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